查看原文
其他

地蕴之灵说桐木

2017-12-19 徐庆生、徐希西 正山堂茶业


我国茶叶经历了由咀嚼鲜叶、生煮羹饮、晒干收藏、蒸青做饼、炒青散茶的发展历程,按制造方法和品质上的差异,有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类茶之分。红茶属全发酵茶,在世界各类茶中,销量最大,约占世界茶叶消费及贸易量的85%。


红茶有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之分。先有小种红茶,后有工夫红茶。小种红茶作为特种茶,由武夷茶派生衍变而成。许多欧美国家的人是喝了武夷茶(Bohea)后,开始了解中国;也因为有了武夷茶而有了红茶和正山小种的称呼。



世纪茶人张天福在巩志所著《中国红茶》序言中说:“17世纪,正山小种红茶从其发源地武夷山桐木关走出国门,漂洋过海,在国外就以Black Tea称中国红茶,以Souchong称正山小种。18世纪国内已演化成工夫红茶Congou,出现了闽红、祁红、滇红、宜红、川红工夫和传统红茶等。众多红茶享誉西欧,扬名世界,乃是中国茶叶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桐木村位于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地处闽赣两省交界,是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九曲溪的源头。



一、地理位置特殊


桐木村纬度较低,海拔较高,山峦重叠,山势高峻,群山林立,坡度一般为75°~80°,落差极为悬殊,最高处与最低处相差逾1700米;溪流侵蚀,深度可达500米以上,地形十分复杂,平均海拔800米。境内黄岗山主峰海拔2157.8米,是整个华东地区的最高山峰,被誉为“华东屋脊”“武夷支柱”。



桐木关是武夷山脉断裂垭口,海拔高度1100米,闽赣古道贯穿其间,系古代交通与军事要地,为武夷山八大雄关之一。立关北望,可见两侧高山耸峙入云,V形的大峡谷犹如一道天堑,直向江西铅山县延伸。这是地质活动造成的桐木关断裂带,为我国著名断裂带之一,景致极为雄奇壮观。


在黄岗山东南坡,海拔高度超过2000米的山峰有8座,超过1500米的山峰有112座。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这种地势,在冬季,对南下的冷空气和寒潮起着一定的屏障作用;在夏季,对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有显著的阻挡作用。



桐木村位于武夷山脉的东南坡,降水充沛,相对湿度大,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2~18℃,无霜期235~272天,全年≥10℃的有效活动积温为3500~4000℃;年降水量一般为1486~2150毫米,相对湿度平均在78%~84%,全年雾日长达120天。具有年均气温低、四季温度变幅小,中午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雾日长、漫射光多、紫外线强,小气候明显的特点,十分有利于茶树的生长。


二、生态环境优越


桐木村属典型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植被发育状况最为良好,且保存完整。我国已故著名茶叶专家、原国家茶叶质检中心主任骆少君女士称:“如今,在我国能保存这么一块未受污染的世界环境保护的典范,是茶界的福气。”


(一)天然植被好


未遭受第四纪冰川侵袭,森林覆盖率高达96.3%,常绿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针叶林带、山地矮曲林带、山地草甸五个植被类型带在这里依次分布。



从现存的一些珍稀孑遗植物,如银杏、南方铁杉、香榧等古遗树种看,有的树龄已在5000年以上,有的胸径在15米以上。这些树种,在第三纪及以前,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各地,第四纪冰川时期大多被毁灭,只有部分在我国一定的地理环境下得以保存。据科学考察,目前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的古遗植物有50多种,故武夷山又有“第三纪及以前古植物避难所”之誉。


(二)负氧离子多


空气中负氧离子的含量,是国际上评价一个地方空气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空气中负氧离子的含量在700个/立方厘米以上,就让人感到空气清新,有益健康。武夷山由于植被丰富,生态环境好,负氧离子含量高。



2002年5月,中国森林旅游资源和开发建设委员会、中国林业大学森林旅游研究中心等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武夷山空气质量进行监测,负氧离子含量平均为10000个/立方厘米,超正常值13倍。桐木村的桃源谷负氧离子含量竟高达11.2万个/立方厘米,居全市之首,有“天然氧吧”之称。


(三)土壤肥力高


桐木村土壤属山地黄壤和山地黄红壤。PH在4.5~5,呈酸性;土层厚度一般在30~90厘米,由高海拔向低海拔呈逐渐递增状态。该地带土壤肥沃,土质疏松,呈团粒结构,排水性能好。其土壤养分的高低随海拔的降低而减少。



1993年杨式雄等人关于武夷山土壤酶活性垂直分布高低的顺序是:山地草甸山>山地黄壤>山地黄红壤>山地红壤。海拔750~1800米地带,0~20厘米表土层有机质含量为5.04%~8.36%,全氮含量为0.346%~0.562%,速效钾含量为132.1~150.6毫克/千克,有效磷含量为14.32~17.16毫克/千克;腐殖质含量占全土的1%~4%。养分齐全,自然肥力高。


(四)生物链协调


由于境内保有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这里形成了协调的生物链,各种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高度制衡,没有出现病虫害成灾的现象。



就茶树生长而言,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造就了昆虫种类的多样性,为茶园构筑了“天然的保护屏”。福建省有关科研人员在桐木茶园进行的病虫害试验表明:区域内茶树害虫有50种,而这些害虫的天敌就有72种,制衡性高。因此,无需使用农药,就能保证茶树良好生长。这种特有的生态环境优势,是其他很多茶区无法比拟的。


三、生物资源丰富


桐木村地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有“世界生物之窗”“鸟的天堂”“蛇的王国”和“昆虫世界”之称。一百多年来,中外生物学家已先后在此发现1000多种生物新种(包括新亚种模式标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的有关研究所及部分省市的高等院校及有关研究单位都相继来此采集生物标本,进行科学考察。


(一)生物资源


已知的维管束植物有198科,798属,1904种,48变种。其中:种子植物152科,773属,1536种,41变种。竹子种类22属,166种,占我国竹子种类的50%以上,是我国和世界竹类起源中心之一。拥有28种濒危、渐危植物,20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二)动物资源


有哺乳动物24科,46属,100多种,占全国同类动物总数的1/4;鸟类约400余种,占全国总数的近1/3。其中有40余种为本区所发现的新种,如白鹇、黄嘴角鸮、竹啄木鸟、挂墩鸦雀、白额山鹧鸪等;白背啄木鸟、橙背鸦雀、赤尾噪鹛、滇绿鹛等为特有种。有两栖和爬行动物约100余种,其中崇安髭蟾、蝾螈、三港雨蛙、大头平胸龟、丽棘蜥等均为世界罕见的特有种。已知的蛇类有61种,占全国蛇类总数的37%。鱼类也有30余种。



昆虫的丰富程度是我国其他地区少有的,全国昆虫32个目,保护区采到的就占31目、240科、20000多种,而大竹岚一带已发现的昆虫达300多个科,占全国昆虫总科数的1/3。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57种,如黄腹角雉、金斑喙凤蝶等,国际候鸟保护网的动物有101种;1978年还发现过濒临灭绝物种华南虎的踪迹。


(三)茶树资源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是茶树赖以生存的基础。这里茶树的品种丰富。现已查明的山茶科植物有10属35种。桐木现有的茶树品种多属有性繁殖群体。这些群体由于经过长期的自然授粉杂交,不断分离,呈现多样性,演变出许多优良单株,具有茶多酚、咖啡因含量低,氨基酸含量高的特点。



仅以叶形为准,就有武夷菜茶代表种、小圆叶种、瓜子叶种、长叶种、小长叶种、水仙形种、阔叶种、圆叶种和苦瓜种9种类型,现已列入福建省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区加以保护。


四、自然景观优美


桐木境内山峦起伏,深山古木,山环水绕,溪流纵横,清泉、飞瀑、山涧随处可见,终日云雾弥漫,缭绕如幻,孕育灵气。步移景换,令人流连忘返。黄岗山上的云雾更是千姿百态,风情万种,变幻莫测。时而波涛浩瀚为海,时而朦胧缥缈如纱,“千山烟霭中,万象鸿蒙里”。置身其间,如入蓬莱方丈、太虚幻境,令人浮想联翩。



五、世界红茶的发源地


世界红茶起源于中国,原产地在武夷山桐木。桐木小种红茶自明末清初出现以来,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品质优秀,口味独特,1610年进入欧洲;1604年输入英国,直接影响了英国“下午茶”的产生。


原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程启坤研究认为:“在茶叶制造发展过程中,发现日晒代替杀青,揉后叶色红变而产生红茶。最早的红茶生产是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的”,“自星村小种红茶创造以后,逐渐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



星村镇桐木村东北5000米处的江墩、庙湾自然村,是历史上正山小种红茶的原产地和中心产区。江墩因江姓而名。江姓自宋末由河南固始入闽,后迁居江墩,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江氏家族世代经营茶叶,有“茶业世家”之称。据其第二十四代传人江元勋先生讲述:

约在明末,时值采茶季节,北方军队路过庙湾强行驻扎茶坊,睡在工厂,耽搁了茶青及时处理的时间。江公心急如焚,这可是一家的生计所在啊!待官兵开拔后,茶青已发红。江公急中生智,组织家人赶忙把茶叶搓揉后,用当地盛产的马尾松柴快烘干。烘干的茶叶呈乌黑油润状,并带有一股松烟香味。因当地一直习惯于喝绿茶,不愿饮用另类茶。于是,便把烘好的茶挑到距离庙湾45公里外的星村茶市贱卖。没想到第二年便有人给2~3倍的价钱订购该茶,并预付银两。之后,红茶便越做越兴旺。


关于红茶起源的这一传说,已于1992年载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中。庙湾现立有由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题写“正山小种发源地”的石刻。



红茶的对外传播发展,是从桐木核心区向外围,从正山走向外山,从周边县市向省内,从省内向省外扩散,逐渐发展起来的。


清代刘埥在《片刻余闲集》中记述:“山之第九曲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当代茶圣吴觉农所著《茶经述评》详细记载了红茶的传播:“其传播的主要路线,可能是先由崇安传到江西铅山的河口镇,再由河口镇传到修水,后又传到景德镇,后来又由景德镇传到安徽的东至,最后才传到祁门。”


六、金骏眉从这里诞生


正山堂江氏先祖始创红茶,开创了世界红茶之源,名正山小种,被公认为红茶鼻祖;后流传于世,方才有红茶漂洋过海而成世界统饮名茶。因红茶的兴盛,方渐兴影响世人生活的下午茶风尚。



2005年,在正山小种第二十四代传人江元勋先生的带领下,颠覆传统红茶制作工艺,用单个芽尖,研究创制出了中国首泡极品红茶——金骏眉。它的突破和创新,使红茶基于厚德而跃居巅峰;开启了中国红茶的业界传奇,创造出了红茶乃至整个茶行业的新高度。不但填补了中国长期以来没有高端红茶的空白,更引发了国内的红茶热,为中国红茶的重新崛起做出了贡献。如今金骏眉,已成为中国红茶卓越品质的代表和象征。

 

本文内容节选自:徐庆生、徐希西所著《正山堂茶经·金骏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小堂推荐阅读:

金砖红茶品鉴会优秀活动门店名单出炉

一周图片精选

听说现在的90后都开始佛系喝茶了?

《金骏眉诗词集》征稿|喝茶写诗,做一个幸福的人

总有一杯茶,能让你想起生活的美好

从中国茶看文化自信

走出国门,让世界聆听中国红茶之美

岩语·三两,寻找最美城市代言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